關註:臺海網海峽導報
  臺海網(微博)6月10日訊 臺灣《中國時報》10日文章,作者為臺灣淡江大學副教授林金源,全文摘編如下:
  臺灣競爭力論壇與艾普羅公司每季公佈的數據顯示:從2013年初迄今,臺灣民眾認同中華民族的比率從90%緩降至84%,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則從61%急降至47%。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,不但急速上升,且與認同比率在本季形成黃金交叉。不認同中國者今後將超過認同者,且一消一長趨勢不知伊於胡底。
  臺灣遠離中國的心態愈益明顯,這是臺灣極大的矛盾與危險,因為內部主觀的反統、分離意識越來越強,外部客觀促統、“反獨”的情勢也越來越嚴峻。臺灣“能做什麼”和“想做什麼”存在差距,且此差距越來越大。面對此局面,“獨派”領袖不但不踩剎車,仍繼續炒作分離意識。馬政府則隨波逐流,被牽著鼻子走。但是“台獨建國”的代價極大,連陳水扁都說“做不到就是做不到”,因此現在增添任何分離意識,都只會製造民眾更多的煎熬與仇恨。
  臺灣人的“中國認同”持續下滑,其來有自。從1895年至今接近120年,只有4年(1945~1949)臺灣和大陸隸屬同一政府。除此4年外,在台政府都對大陸具有敵意、或不友善、或不信任,這是造成台民眾“中國認同”下滑的長期原因。
  1895~1945期間,日帝殖民政府醜化中國50年,又推動皇民化運動,這是“中國認同”下滑的第一階段。1945~1949期間,兩岸即便同屬一個政權,但仍有美國葛超智(George Kerr)等有心人士的挑撥離間,讓臺灣回歸祖國的認同重建受到干擾。(二二八事件與此有關)
  1949~1988期間,兩蔣的“反共”教育亦強烈斲傷台民眾的“中國認同”,因為“反共”與反華只有一線之隔。“反共”是臺面上的“國策”,反華則是長期產生的副作用。接著,李、扁掌政20年,“去中國化”政策與“反共”思維結合孕出“台獨”與“獨台”。即便馬英九上臺以後,對“獨勢”也不敢攖其鋒,媚俗又帶原罪感的國民黨,徹底拋棄創立“中華民國”的理想,改以偏安、反統為主軸。即便沒有“太陽花”學運和越南排華暴動,台民眾的“中國認同”都是每下愈況,何況這兩件事相繼發生,必然雪上加霜。
  張志軍何時適合訪台,取決於臺灣何時想清楚要走統一、“獨台”或“台獨”道路。對大陸而言,張訪台的目的是延續交流、釋出善意、防止“台獨”。兩岸經貿交流帶給大陸的好處小於帶給臺灣的好處,這個部分並非北京的主要考慮。對臺灣而言,張訪台的意義表示我們願意深化兩岸交流。“獨台派”基於現實利益考慮,希望透過交流提升臺灣經濟發展。統派則希望透過交流,化解兩岸對立。“台獨”派並不歡迎張來台,寧可付出經濟發展停滯的代價也在所不惜。
  民調亦顯示,6成台民眾在考慮臺灣利益下,願接受“泛中國人認同”。臺灣人如果基於利益而“認同中國”,這是相當無奈、可悲的局面,也不可能產生積極性的“國家發展戰略”。唯有想通了也接受了“我是臺灣人,也是中國人”的立場,才能消弭內耗,並帶給臺灣大開大闔的格局。
  藍營在政治上拒絕統一,經濟上提倡交流。這種策略自我矛盾又缺乏說服力,難怪藍綠版圖此消彼漲。藍營的困境也是全臺灣的困境,臺灣應該思考綠營“台獨”與藍營“獨台”之外的第三條路。
  目前各種負面因素能否轉為正面力量,端視臺灣是否體認到自己應該跳出死衚衕。臺灣如願改弦更張,則教科書的撥亂反正,刻不容緩,這是化解年輕人“反中”情緒的根本必做功課。馬英九更應常說:“我是臺灣人,也是中國人”,如此才能風行草偃。責任編輯:林靖東  (原標題:台報:臺灣人有利可圖才“認同中國”無奈、可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ulccrydp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